杜甫,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,与李白并称为“双子星座”。韩愈曾推崇说: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”这决非过誉。杜甫的诗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,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,语言极其精练,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。

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,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“气象雄盖宇宙,法律细入毫芒”。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,品味诗歌的意境。

杜甫出身在世代“奉儒守官”的封建家庭,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。他以稷、契自许,有志于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他一心想要走的是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道路。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:“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”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,李林甫、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,那是注定要碰壁的。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。 

    在他的笔下,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,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。

望岳(杜甫) 
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 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 

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 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 

望岳 

五岳之首的泰山啊,怎么样?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。 

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,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,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,判若黄昏和晨晓。 

看峰峦层云迭起,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,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。 

啊,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,俯首一览,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。 

春望(杜甫) 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 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 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 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 

春望 

故国沦亡,空对着山河依旧,春光寂寞,荒城中草木丛深。 

感伤时局,见花开常常洒泪,怅恨别离,闻鸟鸣每每惊心。 

愁看这漫天烽火,早又阳春三月,珍重那远方家信,漫道片纸万金。 

独立苍茫,无言搔首,白发稀疏,简直要插不上头簪。 

石壕吏(杜甫) 
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 
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 

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 
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 
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 
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 
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 
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 
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, 
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 
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 
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 

石壕吏 

傍晚投宿石壕村,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。老头越过墙逃跑,老妇出门去察看。 

差役吼叫多么凶狠,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! 

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: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。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。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,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!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,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。因为有孙子在,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,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。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,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,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,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。 

夜深了,说话的声音没有了,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。天亮了,我登程赶路,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。

201541711372068041.jpg

作者简介:

杜甫(公元712年-公元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本襄阳人,后徙河南巩县。[1-2]  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[1] 

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、《北征》、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名作。759年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[3] 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


资源列表(建议您安装网盘客户端下载,可续传也可存放,点此使用客户端):
人教语文8年级上册 课文朗读-25_杜甫诗三首_去噪音.mp3 : >下载<(访问密码:3765)

密码为:123456
资源交流可以加QQ群:729177218(已满),887048096(已满),626822624(已满),1109840637(已满),
476493899(未满)点击加群


有很多内容是从互联网采集的,如果触动了您的利益,请一定告知我,我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数据,联系方式:aws01@ctfile.cn

发表评论